English

如何从经理人变为股东

2000-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巍 我有话说

对管理者收购的观察

管理者收购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以笔者的判断,它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造的主流性重组手段。尽管十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接受有关利益机制、产权交易、职工及管理者持股等种种新观念的教育,也不时地耳闻学术界宣布相关理论的突破,更是不懈地承受着各级政府各种产权交易战略的实验。但是,归根结底,旗帜鲜明地将管理者收购这一重大的极具现实意义的国际性课题付诸学术的努力尚付阙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英国和美国)热闹了二十年之后,应当有大量经验可资借鉴;在国内经济改革也迂回地尝试这一领域二十年后,更有无数案例可以总结;特别是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正在艰难的高成本地重复这一并非复杂的过程时,国内理论界在这一领域迟迟未做出相应的学术表达,未免令人遗憾。几经踌躇之后,在服务于众多企业客户的业务推动下,一批更具操作兴趣的专业人员跳上前台。我们编写了《MBO管理者收购》一书,希望这本书能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在行将到来的管理者收购浪潮中有声有色地展开。

经济学的逻辑和历史的演绎告诉我们,分工使普通生产者与具有协调能力的管理者在技术操作上成为两个阶层。而现代的公司体制又将管理者与所有者在支配资产形式上加以区别。在公司成长壮大后,所有者会愈来愈求助社会资本(贷款、债券、私募、上市等)来发展。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公司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投资者手中。另一方面,管理愈加复杂,公司控制权转移到专业的管理者手中。这种分离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高潮,一大批二战后从学院培养出来的“聪明小子”(Wise Kids)渐渐把握了美国公司的管理大权。他们享受权力的支配感觉,热衷于表达个人统治欲望并追求多元化发展的成就。在陌生的领域里大量收购企业,建立一个个庞杂的经济帝国。这种缺乏所有权制约的管理权扩张最终给股东带来了灾难。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和英国广泛体验了管理者收购(MBO)和职工持股(ESOP,Emp1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的新型体制,使管理权与所有权形成联盟,建立互相制约的责任机制。相应地,学术界与管理理论界也产生了表述这种管理者向所有者回归的一系列学说。90年代浮出水面的“公司治理”概念(Corporation Goverance)更是体现了这些学说在商业惯例上的表达。面对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猛展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职工广泛拥有公司的所有权,而且管理能力、人才团队、创新思想直接构成融资的资源要素,新一轮管理者收购又在网络经济的平台上展开。

1999年在中国发生的几件大事,终于使管理者收购这一现象破土而出——

其一,旨在重组大中型国营企业的“债转股”政策及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家政府重组机构的诞生。其二,以北京四通集团“管理者收购”为标志的中关村若干巨头同时进行的产权重组。其三,以“第二板市场”、风险投资以及开放对券商融资为特征的国内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造。融资体制面向未来收益而不再是面向历史“净资产”,这将为管理者收购和职工持股创造一个空前宽松的融资空间。进一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介入,风险债券(Junk Bonds)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s)将随之产生,成为管理者收购的有力工具。

与国际通行的MBO相比,我国的尝试有许多不同,较为明显的是,国外的MBO基本上是一次或有明显痕迹的若干次收购行动(actions),我国则是较长期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process)。明显的例子是广东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均是全民或集体性的公有经济,但在几年或十几年后,管理者原班不动,所有制却已摇身一变而成为管理者个人拥有的私有制股份公司,从制度意义上完成了管理者收购。

伴随管理者收购活动的公开化与广泛化,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在中国独特的市场转型过程中,总结出可与国际经验媲美的“中国功夫”,以指导实践。

什么是管理者收购

管理者收购,英文原文为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在MBO中,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外部融资机构帮助收购所服务企业的股权,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股东的转变。

为什么要出《管理者收购》

说实在话,在出这本书之前,我们编辑自己对MBO这方面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在审读完全部书稿后,对MBO有了初步的了解。管理者收购流行于欧美七八十年代,但它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否适用呢?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所有权与管理权高度统一,统一在一个虚幻的所有权和一个超经济制约的管理权下。在既缺乏所有权制约,同时又没有经济目的的管理支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二十年来,我们对这样一个体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认为计划经济在有些时候是违反生产力、违反经济效益的体制。而且,我们也对改造这种“所有权虚置”或“管理者虚位”的分离状态做了可圈可点的诸多努力。尽管在理论上并未有众人期许的重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全国许多区域,特别是在民营经济领域内,这种改造已获得相当的成就。产权虚置问题已经困扰中国的企业很久了,以至于会出现“红塔山事件”,会引出“四通改制”等等。如何明晰产权,成了学者、决策者以及企业家们都在苦苦思索、积极探索的问题。管理者收购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企业改制的方式。

现在国内有一批企业想采用MBO管理者收购的方式来进行产权改制,但不知如何操作。为此,我们请留美经济学博士、中国著名企业家、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主持撰写了《MBO管理者收购——从经理到股东》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管理者收购案例、管理者收购的规范做法和实现的具体章程,以及在中国进行MBO管理者收购的条件和环境。书中所收集的国内案例(如辽宁盼盼集团、双喜压力锅等)是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亲自操作并协助完成的。

(徐晓梅潘旭燕)

《管理者收购》作者介绍

王巍,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以来曾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美国化学银行、世界银行、中国南方证券等机构任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多年,直接策划、组织了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及并购业务。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现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委员会顾问,国家经贸委破产专家组专家。1998-1999年担任世界银行企业改革项目顾问。

[值班总编推荐]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影视剧的降格?

[值班总编推荐]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 ...

[值班总编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